【益家智言】读懂苏轼|人生逆境中的蜕变  
发布时间:2025-03-21   发布人: 上海市普陀业大非学历教育管理员

【益家智言】读懂苏轼|人生逆境中的蜕变

 

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办好终身教育、丰富和完善家庭教育资源,发掘传统文人的艺术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助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出《读懂苏轼——助力孩子乐观豁达、健康成长》栏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亲子关系。

 

人生逆境中的蜕变——苏东坡诗词中蕴含着的成长智慧

千百年来,人们如此真切地喜欢和爱戴着苏东坡,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喜欢读一读关于苏东坡的诗词和故事,正所谓“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东坡洒脱、豁达的性格并非生来就有的,通过读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可以深刻地了解其心境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朋友陪伴对其洒脱、旷达性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一、黄州初期的孤寂:自我坚守中的精神困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贬谪初期的代表作,词中“缺月挂疏桐”“缥缈孤鸿影”等意象营造出孤独、凄凉的意境。他以“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自喻,既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趣,也透露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苦闷。此时的苏轼虽坚守自我,但精神上仍处于孤立状态,尚未形成后期豁达超脱的处世态度。

二、友情的慰藉:从孤立到情感联结的转折

朋友陪伴成为苏轼突破孤独的重要契机。在《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中,潘大临、郭遘和古耕道三位友人专程相送,展现了黄州地方士人对他的接纳与关怀。此类交往记录在苏轼黄州诗文中频繁出现,如与张梦得共筑快哉亭、与陈慥(季常)往来唱和等。友人的支持不仅缓解了他的物质困窘,更使其逐渐摆脱“幽人独往来”的封闭心态,重建社会联结。

三、旷达心境的确立:朋友互动中的精神超越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标志着苏轼心境的成熟蜕变。此词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正值他广泛参与友人聚会、游赏山水之际。词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暗示友人陪伴提供的安全感使其能以从容态度面对逆境。朋友活动中的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帮助他将个体苦难升华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学体悟。

四、性格养成的双向互动:从受助者到引领者

苏轼的旷达性格并非被动接受友情的产物,而是通过主动构建人际关系形成的精神共振。他既从友人处获得情感支持,又以豁达胸襟感染周围朋友。例如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与友人“倚杖听江声”的共处场景,既体现朋友生活的疗愈力量,也展现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然境界。这种双向互动最终使其黄州生活成为“困顿中的诗意栖居”。

总之,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对乐观的精神品质起到重要作用。从《卜算子》的孤鸿独影到《定风波》的从容信步,苏轼的蜕变历程揭示:朋友陪伴不仅提供现实支持,更通过共同体的精神滋养,促使其将个体困境转化为审美对象与哲学思考的契机。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校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家长亦要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珍惜朋友友情,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