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注重结果到把握过程
6~10岁孩子正值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孩子好胜心强,同时情绪不稳定,当他们心理预期与其他人对其反馈产生落差的时候,容易表现出过于失落。这个阶段家长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不难理解孩子心情起伏的原因,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并培养孩子练就强大的心态。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反馈,如果家长过于注重孩子在学习或者各类比赛、活动中的结果,孩子内心往往是紧张的,也难很好地享受奋斗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如果家长放松心态,坚定支持孩子享受奋斗的过程,做到拥抱困难和挫折,和孩子一起面对、帮助和鼓励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这样孩子就能够放松下来,即使失败了,也能在困难和失败中锻炼自己。目标重要,奋斗过程同样重要,孩子在为了既定目标的奋斗过程中需要锻炼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失败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孩子在面对失败和困难中逐步形成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各类考验,孩子会越走越远,不会把眼前的困难和得失看得如何重要,也不会畏惧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家长拥有长远的目标,不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陪伴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从容地从失败中获取锻炼,长久下去孩子会形成乐观、坚韧的心理品质。
6~10岁孩子正处在开始系统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小学阶段,系统学习需要建立知识间的连接,需要建立知识的体系,对大部分孩子而言都是个考验。由于事实上的学习可能不局限于年龄阶段,比如学龄前的绘本阅读,幼儿园阶段的看图说故事等。在各类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孩子就已经在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社会交流了,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学习人的社会性活动,学习人际交流,学习社会劳动。在学龄前各种知识的学习中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有所取舍和侧重,唯有进入学龄期的孩子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学习校内文化知识是必须的,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孩子会出现逆反的负面情绪,甚至通过拖延来达到抵抗不断增加的学业负担。如果家长不懂孩子遇到的实际困难甚至还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长此以往,孩子和家长会走到对立面,思考问题的角度会针锋相对。问题的出现会给家长带来焦虑,有时候还会叠加家长在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家长则会想各种办法来给孩子学习加压,就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情绪对抗,这样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找原因,家长需要找准孩子在哪个环节上遇到了阻力,要理性看待孩子当前阶段的困难,帮助孩子,找回孩子如生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和孩子一起排除学习路上的障碍,要轻装上阵,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自主且快乐的选择机会。当孩子自主去选择学习内容,会从内心激发出内驱力和目标意识。眼前的困难可当成一种休整和磨练,家长没有必要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某一次得失上,要锻炼强大的心态,不带负面情绪面对孩子的失误和挫折,而是把孩子成长中的困难当作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等孩子长大回过头看这些困难,定能帮他们找到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勇敢坚毅的精神。
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要靠成长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要调整好心态一个个去突破,千万不能因为学习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学习中的困难逐渐都解决了,可健康成长过程中种下负面情绪的种子可能会影响孩子更长的人生。家长要树立自信心,相信一个快乐,勇毅和坚强的孩子,给其充分的选择机会,尊重孩子的热情,让孩子有机会选择,有机会去热爱,爱学习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快乐事。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温柔而坚定的,对孩子有足够的包容心,允许孩子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要学会面对困难和错误的心态,不用不敢面对困难,不用羞于面对错误,这些都是成长的必修题,当家长给与足够的鼓励和安慰陪同孩子共同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错误,当孩子回头看人生的这些经历,必将日渐成熟和强大。只要父母把眼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不过分指责孩子眼前的得失,不唯眼前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孩子,不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前进的路就会走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要给孩子的人生留白,给孩子放松的时间,允许孩子保留天真和幼稚的小乐趣,不急于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分享孩童时代的美好和快乐。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必定见证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遇到孩子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父母若能以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调整好孩子不同时间节点的具体状态,当孩子快乐的时候分享孩子的快乐辅以一定的亲子游戏,当孩子愤怒或者忧伤的时候也要体察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表达出理解再逐步调整并帮助孩子转化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在潜力,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奋斗的节奏和方向。孩子的人生是场马拉松,家长像个助跑员,一路分担忧愁、分享快乐,让孩子无惧无畏、乐观向上。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宝贵,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目标,帮孩子建立理想,但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跟自己比较有所进步即可,若非得在班级学习成绩上定下名次的目标,跟别人家孩子比不确定因素太多,势必让孩子内心煎熬,束缚自我内在健康成长的内驱力及对真善美自然追求的能力。孩子在过于功利的氛围中成长,他们会不自觉地丢掉自我原本的兴趣,会以外界家长或者学校给到的目标为指挥棒,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好会不自觉地转变或消失。家长对孩子的爱不应该是自私的;甚至有些家长不是爱孩子,而是碍于自己的面子。培养孩子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在陪伴中有幸分享孩子纯真烂漫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本就应该以庆幸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与孩子共情,鼓励孩子跨越人生的一个个难题,家长注重孩子成长的过程比看重孩子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更加意义重大。